| | | | | |
已有2网友参与纠错
峄 山 | |||
| |||
峄山的灵气,源于目不暇接的五大奇、八段锦、九龙洞、十二福地、二十四景、三十六洞天等。众多的景点,使峄山集泰山之雄,黄山之奇,华山之险于一身,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然美景。山上怪石堆垒,孔窍幽邃,泉涌云间,峰插天表,古木苍郁,杂花若锦,登临凭眺,移步异景,引人入胜。 峄山的奇特在于其罕见的巨石景观。山上的花岗岩巨形石蛋群,华丽的石林及奇形怪状的花岗岩滚石形成各种天然群雕,玲珑剔透,神奇秀灵。 峄山人文景观十分丰富,在《书经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太平御览》、《史记》等历史典籍中多有记载。峄山之阳有春秋邾国故城遗址,峄山之阴有属大汶口文化的野店遗址。儒家创始人孔子曾在峄山讲学,现留有“孔子登临处”石刻。公元前219年,秦始皇东巡首登峄山,留下了“秦峄山碑”,为研究中国书法之珍品。刘邦、乾隆、孟子、李白、杜甫、欧阳修等帝王将相、文豪名擘,都曾登临峄山,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文墨宝、碑碣石刻,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积存。道教的随山派、清静派、龙门派及佛教僧徒都曾在峄山清心修炼,历代仙曲贯耳,因而道家称峄山为“妙光洞天”,僧佛则名峄山为“绎诗之庵”。 第一道山门:历史上峄山有著名的八大山门。峄山的南面是第一道山门。这座山门叫“一天门”,俗称“有赫门”。原来的建筑是砖、瓦结构,始建于元代,明代重修。门额书写着“临下有赫”四个大字。门柱楹联口气很大,上联是“上有赫赫赫赫赫插天表”,下联“下有赫赫赫赫赫喧人间”。门柱背面另有千秋:“上一千五百级云层路,下四十三盘阶林海川”。 对于这个“赫”字,古人有两种解释。一说五华峰高秀独山。玲珑峻雅,犹如通天玉柱,更似出水芙蓉。峄山奇观,煊然赫赫,惊天动地鬼神。游人如潮,上下一体。二说峄山后边的牙山上有一个巨大的石头如石棚的开关名叫“赫石”。现在的这座“有赫门”,是在原址上重建的,为四柱三门三楼式仿清建筑,比原来的清代山门要高大壮观。山门左边新立一块“天下第一奇山”石碑。峄山为“第一奇山”的意思,并非泰山、黄山就变成第二、第三,而是意指峄山特色独具、景观奇妙。 峄山牌坊:在第一道山门的前面,有一座新建的高大雄伟的峄山牌坊,成为登山第一标志。牌坊为四柱三门七楼式仿古建筑,七楼飞檐斗拱,彩绘艳丽,黄琉璃瓦盖顶,金光闪耀,气势非凡。匾额木刻“峄山”二字,为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所题。 峄山,在邹城城南10公里处,104国道和京沪铁路东侧,交通方便。从邹城市里每天都有旅游班车,10分钟到峄山,火车站、汽车站有各种出租车(轿的、面的、机动三轮车)可以租乘,轿的单程约20元。峄山门票40元。一般游览须半天时间。 要详细考察峄山,可请向导引路,沿五条峄山石古道攀登。若时间不够,可乘索道上下,只到主要景区白云宫、五华峰一带转一转,用一两个小时足够了。如果沿东路从盘龙洞进去,从桃花洞出来,峄山的主要特点也略知一二。如对历史文化有兴趣,可顺便去看看邾国故城的古城墙的残迹依晰可见,宛如一条蟒蛇,顺着山岭的走势,正好形成了一个圆圈。圆圈内的十几个村庄就是邾国故城的范围。故城的中心--皇台遗址,现在保护的很好,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每年农历二月二日,峄山有庙会,会期三天,山上山下有戏曲、马戏杂技、古书等演出,儿童玩具很多,还有风味小吃,周围十多个县市的群众来赶会,每年也有十几万人。 |
铁山、岗山摩崖石刻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[古建筑]重兴塔 |
|
位于旧城北门内,为北宋初年始建的砖塔,塔前原有佛寺一所。康熙年间版《邹县志》载:“崇兴寺,原名法兴寺。元(后)至元间(1335至1340年)改名重兴寺”。明天启二年(1622年)残毁。“崇祯间知县黄应祥重修,复于寺之殿南建观音堂。有砖塔一座”。重兴塔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,九层十檐,通高27.4米。最下层为木回廊,基座正北辟门,东、南、西三面置方形龛室。北门内有南北斜向砖阶,可登至2层南门外木廊,沿木廊外绕至西门入塔内,循旋砖阶逐级登至塔顶。每层檐下系砖雕斗拱,二层为重檐,挑檐斗拱为砖雕仿木结构,华拱出双抄。三至九层为单檐下砖雕仰莲承托。每层转角部位有砖砌半圆倚柱。四正面辟门,一至三层为园券门,四至九层为尖券门。四侧面一、二层设有盲窗,窗格有水波、龟背锦方格和四簇毯纹格眼等形式。塔顶冠以铜铸镀金覆体莲纹宝刹。其造型浑厚拙朴,气势雄伟,”禅塔祥云”为古邹八景之一。1996年邹城市政府投资进行了全面维修。1985年,重兴塔被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 |
[金石志铭]铁山摩崖刻经 |
|
亦称“小铁山摩崖刻经”、“匡结刻经”。位于城区北铁山之阳一倾斜约45度的巨大花岗岩石坪上。刻石南北长66.2米,东西宽16.4米,面积1085.68 平方米。刻石正上方有阴线刻巨龙、云气、佛光图案。佛光下镌字,右侧刻佛教《大集经》左侧刻《颂文》,经文下部刻《题名》。 《大集经》部分,南北长33。55米,东西宽12米。经文共17行,940字。由于年深日久,风化剥蚀,现能辨认795字。经文内容为佛教《大集经·穿菩提品》,排列整齐, 行距匀称,界格清晰,一般每字在40至60厘米间,最大者78厘米,最小者30厘米。字体以隶为主,然篆楷意味亦浓,又夹行草。用笔以圆为主,个别笔画辅以方笔。被誉为“通隶楷、备方圆,为大字鼻祖、榜书之宗”。 《颂文》部分,上篆刻“石颂”2个大字,各近1米见方。今“石”字仍较完整,“颂”字仅有“公”旁可辨,“页”已残缺不清。颂文2行,614字,已残毁177字,存437字。每字径22厘米左右。有对铁山摩崖的位置、地理环境的记述:“瑕丘东南大岗山南之阳,前观邾峄峨峨,后瞻岱岩巍巍,左顾昌岩,右临车驿……”;有对铁山刻经经主西汉丞相匡衡的后代匡结在北周大象元年(579年)请大沙门僧安道壹写《大集经·穿菩提品》的记述;有对经文周围刻画的祥瑞图象的记述:“六龙上绕,口茔五彩之云,双龟下蟠,甲负三阶之路”;还有对刻经书法艺术的高度赞扬之语:“青跨羲诞,妙越英繇,如龙蟠雾,似凤腾霄……”。意指其可与“书圣”王羲之、韦诞、张伯英、钟繇媲美。以颂文中“寻师宝翰”、“敢辑遗训”之词句分析,颂文的作者当系安道壹的弟子。 《题名》部分,在经文下部,原应10行68字,现存6行44字,其余4行24字于1960年因采石毁掉。《邹县续志·金石志》及清代拓片,题名为|任城郡|功曹南平阳县|功曹大都维那|赵郡李巨敖|宁朔将军大都督任城|郡守经主孙洽县令|东岭僧安道壹署经|齐搜扬好人平越将军周|任城邵主薄大都维那|闽长嵩|以其中“东岭僧安道壹署经”一句,当系安道壹为刻经的题名。《山左金石志》、《山东通志》载,《题名》附近还有“安上”、“鄣难”、“佛善”、“实性善男子菩萨”4种刻字,今无存,又因无拓片考证,难以考究其原委。 |